第 1 週 |
相見歡 |
團體形成與課程說明。非暴力溝通模式(Nonviolent Communication,簡稱NVC)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‧盧森堡(Marshall B. Rosenberg)博士創立的,其目的是要建立人與人之間心與心的連結,使我們能夠理解並關注彼此的需要,並共同尋求方法來滿足雙方的需要。透過「同理心溝通四步驟」的實踐——觀察、感受、需要、請求,我們能夠使友愛與互助成為事實。 |
第 2 週 |
真心的付出 |
人類的天性是樂於互助,當我們懷著自由地給予和接受的意圖建立關係,我們能夠體驗到最深的喜悅。非暴力溝通幫助我們尊重與同理他人,並且願意真心地為他人付出。 |
第 3 週 |
阻礙善意的溝通方式 |
日常生活中,常見與人疏離的溝通方式包括:道德判斷、比較、否認、命令、應得,這些方式本質上是仰賴外在權威來定義什麼是「好」與「壞」。非暴力溝通幫助我們重新接觸自己內在的感受和需要,使我們被自己所看重的價值所引導。 |
第 4 週 |
觀察而不評論 |
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是「觀察」。觀察指的是我們直接看到、聽到、接觸到的事實。而評論則是指基於觀察所產生的個人詮釋與解讀,這些評論會妨礙彼此的連結。 |
第 5 週 |
辨識並表達你的感受 |
非暴力溝通的第二個要素是「感受」。感受指的是我們的情感、身體感覺、心情或精神狀態。透過學習感受詞彙,我們更容易與自己的感受保持連結,但要注意區分「感受」與「想法」的不同。 |
第 6 週 |
為自身的感受負責 |
非暴力溝通的第三個要素是「需要」,包括生理及心理的需要,這是指全人類共同的需要,也可以稱為渴望、夢想或價值觀,是推動人類生存與成長的動力。 |
第 7 週 |
提出有益生命的請求 |
非暴力溝通的第四個要素是「請求」。透過清晰且明確的請求,我們可以滿足人際關係中彼此不同的需要,但要注意區分「請求」與「要求」的不同。 |
第 8 週 |
同理心溝通四步驟複習 |
觀察-感受-需要-請求的語法練習 |
第 9 週 |
永續學程週 |
本週課程暫停,另安排講座,可自由選讀(未選修者視為缺席一次) |
第 10 週 |
以同理心聆聽 |
「聆聽」是指具有某種品質的注意力。為了聆聽,我們需要靜下心,給予對方全身心的注意力。隨著這種注意力的展現,彼此的理解與連結也會自然增進。 |
第 11 週 |
同理的力量 |
透過同理心聆聽,我們能夠意識到他人的人性以及彼此之間的共通之處。當我們越能夠與他人言語背後的感受和需要連結,我們就能越不怕與他人坦誠地溝通。 |
第 12 週 |
用愛與自我連結 |
當我們內在對自己苛刻時,就很難真正地對他人慈悲。非暴力溝通幫助我們停止自我評判,並透過哀悼的過程,將注意力集中在未滿足的需要上,從而讓我們能夠從過去的經歷中學習和成長。 |
第 13 週 |
充分表達怒氣 |
憤怒是我們的思維方式造成的。當我們選擇判斷或責怪他人(或自己)做錯時,我們會感到生氣。非暴力溝通幫助我們意識到,自己有一個未滿足的重要需要,並引導我們對自己的感受負起責任。 |
第 14 週 |
化解衝突 |
在一切衝突的表面下,往往隱藏著人心深處未得到滿足的需要。透過非暴力溝通,我們不但能真誠地表達自己,還能深入地傾聽他人,建立心與心的連結。這使雙方不必委曲求全,就能夠滿足彼此的需要,和平地化解衝突。 |
第 15 週 |
採用保護性的強制力避免傷害 |
「保護性的強制力」與「懲罰性的強制力」有所不同。非暴力溝通強調,道德發展應建立在自主與相互依存的基礎上,而非懲罰。 |
第 16 週 |
重獲生活的熱情 |
當我們糾結於批評、責怪或憤怒時,心靈很難保持平靜。非暴力溝通幫助我們把注意力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,而不是自己或對方有什麼錯。 |
第 17 週 |
表達感激 |
當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時,可以透過表達感激來做為慶祝生活的方式。若我們時刻保持對需要的覺察,就會認識到自己的需要實際上常常得到滿足,這樣的覺察會讓我們感到快樂和感激。 |
第 18 週 |
期末分享會 |
「同理心溝通四步驟」綜合應用及期末心得分享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