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”心”溝通練習曲–非暴力溝通的實踐心法-線上課

  • 講師名稱:鄭逸雰
  • 講師經歷:從2012年開始學習及分享「非暴力溝通」至今 國際非暴力溝通中心(CNVC)認證培訓師候選人 通過國際非暴力溝通中心(CNVC)國際強化訓練(IIT)認證 大安社區大學「從心溝通練習曲」講師 開平推廣教育部「從心溝通練習曲」講師 輔仁大學進修部「非暴力溝通–無錯區遊戲」講師 致福益人學苑團隊裝備訓練課程「溝通Easy通」講師 南港社大志工培訓課程「美好關係的幸福配方」講師 永和靈糧福音中心「愛的語言-非暴力溝通」課程講師
資訊 說明
課程編號 253003
學期 114年 秋季班
招生狀態 招生中
優惠類別 推廣課程-學分費5折
新開課程
開課日期 2025.9.1
上課日期 星期一
上課地點 數位學習
上課時間 19:00 - 22:00
學程歸屬 自我成長
課程類別 社會科學
課程理念 引進風行全球的溝通方式─非暴力溝通〈同理心溝通四步驟〉,讓您學會如何調整情緒,實現有效溝通。從同理心出發,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感受與需求,既不得罪他人,也不委屈自己。誠摯邀請您加入這趟人際關係探索的奇妙旅程!
課程目標 1.提升情緒調節和人際互動能力 2.轉化個人不自覺的思維和溝通習慣 3.享受與自己、與他人的和諧關係
教學方式 本課程為線上課程(使用Google Meet),並採取體驗式教學。透過團體互動與各種練習活動,如安靜默想、主題討論、團體活動、小組練習、影片欣賞、角色扮演、日誌書寫等,幫助學員將所學知識實際運用於日常生活中。
成績評量 出席、課堂互動、個人心得分享
選課要求 一顆敞開的心、願意追求自我成長
推薦書目 非暴力溝通-愛的語言(全新增訂版)
招生限額 20名
學分 3
學費 學分費3000元,專案課程學分費5折優惠。(凡影印講義或推薦參考書,請由班代表於班內自行決議辦理)
其他費用 報名費:若於優惠期報名免收,若於優惠期後每學期收取一次200元.學員證費:未曾於內湖社大上過課程之新生收取100元.學員團體意外保險費:春、秋季班200元、寒暑期班100元
材料費用 學員自行購書$320
線上報名連結 點擊連結
課程符合下列永續發展目標
  • SDGs04優質教育
  • 每週上課內容

    週次 課程主題 上課內容
    第 1 週 相見歡 團體形成與課程說明。非暴力溝通模式(Nonviolent Communication,簡稱NVC)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‧盧森堡(Marshall B. Rosenberg)博士創立的,其目的是要建立人與人之間心與心的連結,使我們能夠理解並關注彼此的需要,並共同尋求方法來滿足雙方的需要。透過「同理心溝通四步驟」的實踐——觀察、感受、需要、請求,我們能夠使友愛與互助成為事實。
    第 2 週 真心的付出 人類的天性是樂於互助,當我們懷著自由地給予和接受的意圖建立關係,我們能夠體驗到最深的喜悅。非暴力溝通幫助我們尊重與同理他人,並且願意真心地為他人付出。
    第 3 週 阻礙善意的溝通方式 日常生活中,常見與人疏離的溝通方式包括:道德判斷、比較、否認、命令、應得,這些方式本質上是仰賴外在權威來定義什麼是「好」與「壞」。非暴力溝通幫助我們重新接觸自己內在的感受和需要,使我們被自己所看重的價值所引導。
    第 4 週 觀察而不評論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是「觀察」。觀察指的是我們直接看到、聽到、接觸到的事實。而評論則是指基於觀察所產生的個人詮釋與解讀,這些評論會妨礙彼此的連結。
    第 5 週 辨識並表達你的感受 非暴力溝通的第二個要素是「感受」。感受指的是我們的情感、身體感覺、心情或精神狀態。透過學習感受詞彙,我們更容易與自己的感受保持連結,但要注意區分「感受」與「想法」的不同。
    第 6 週 為自身的感受負責 非暴力溝通的第三個要素是「需要」,包括生理及心理的需要,這是指全人類共同的需要,也可以稱為渴望、夢想或價值觀,是推動人類生存與成長的動力。
    第 7 週 提出有益生命的請求 非暴力溝通的第四個要素是「請求」。透過清晰且明確的請求,我們可以滿足人際關係中彼此不同的需要,但要注意區分「請求」與「要求」的不同。
    第 8 週 同理心溝通四步驟複習 觀察-感受-需要-請求的語法練習
    第 9 週 永續學程週 本週課程暫停,另安排講座,可自由選讀(未選修者視為缺席一次)
    第 10 週 以同理心聆聽 「聆聽」是指具有某種品質的注意力。為了聆聽,我們需要靜下心,給予對方全身心的注意力。隨著這種注意力的展現,彼此的理解與連結也會自然增進。
    第 11 週 同理的力量 透過同理心聆聽,我們能夠意識到他人的人性以及彼此之間的共通之處。當我們越能夠與他人言語背後的感受和需要連結,我們就能越不怕與他人坦誠地溝通。
    第 12 週 用愛與自我連結 當我們內在對自己苛刻時,就很難真正地對他人慈悲。非暴力溝通幫助我們停止自我評判,並透過哀悼的過程,將注意力集中在未滿足的需要上,從而讓我們能夠從過去的經歷中學習和成長。
    第 13 週 充分表達怒氣 憤怒是我們的思維方式造成的。當我們選擇判斷或責怪他人(或自己)做錯時,我們會感到生氣。非暴力溝通幫助我們意識到,自己有一個未滿足的重要需要,並引導我們對自己的感受負起責任。
    第 14 週 化解衝突 在一切衝突的表面下,往往隱藏著人心深處未得到滿足的需要。透過非暴力溝通,我們不但能真誠地表達自己,還能深入地傾聽他人,建立心與心的連結。這使雙方不必委曲求全,就能夠滿足彼此的需要,和平地化解衝突。
    第 15 週 採用保護性的強制力避免傷害 「保護性的強制力」與「懲罰性的強制力」有所不同。非暴力溝通強調,道德發展應建立在自主與相互依存的基礎上,而非懲罰。
    第 16 週 重獲生活的熱情 當我們糾結於批評、責怪或憤怒時,心靈很難保持平靜。非暴力溝通幫助我們把注意力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,而不是自己或對方有什麼錯。
    第 17 週 表達感激 當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時,可以透過表達感激來做為慶祝生活的方式。若我們時刻保持對需要的覺察,就會認識到自己的需要實際上常常得到滿足,這樣的覺察會讓我們感到快樂和感激。
    第 18 週 期末分享會 「同理心溝通四步驟」綜合應用及期末心得分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