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 1 週 |
重新看見自己 |
給自己一張新名片,如何以有意思的方式重新開場? |
第 2 週 |
什麼是「對話」? |
你說我回,只是基本語言交流,不算是有質感的對話。想產生互動的力量?必須要有「關係的建立」。 |
第 3 週 |
敍事和說故事有什麼不同? |
敍述一段生活經驗容易流於乏味,如何簡單重組,變成有趣的段子? |
第 4 週 |
好故事如何成為橋樑?一 |
故事的基本結構是什麼?有故事不一定是好故事,成為好故事有哪些核心元素? |
第 5 週 |
好故事如何成為橋樑?二 |
(1)從記憶中召喚故事。(2)觀摩影片,練習轉化成為自己的養分。 |
第 6 週 |
如何不無聊? |
語氣改變、節奏調整,以重複法渲染,都能轉化冷場局面。 |
第 7 週 |
從傾聽中覺察一 |
「不會說話?」「應對很差?」如果自覺有這樣的問題,往往是聽力不敏感,沒有從對方發出的訊息中,找到「弦外之音」。這堂課,我們來學習傾聽的訣竅。 |
第 8 週 |
從傾聽中覺察二 |
情緒觀察、肢體語言判讀,以及掌握關鍵字。 |
第 9 週 |
永續學程週 |
本週課程暫停,另安排講座,可自由選讀(未選修者視為缺席一次) |
第 10 週 |
讓別人喜歡找你說話 |
對話有兩種:好好說話,也可以好好不說話。只要營造自然的情境,無論有無珠璣妙答,你都會是受對方歡迎的交流對象。 |
第 11 週 |
脆弱的力量 |
不完美,反而容易遇見真實。選擇性的坦誠,勝過漂亮但沒有靈魂的口語表達。 |
第 12 週 |
回應,是一門重要的功課 |
社交平台回應、職場回應、親友回應,你常是雞肋一族嗎?如何學習不需要長篇大論,也能讓人感受到你的真心摯意? |
第 13 週 |
找出令人驚喜的語錄 |
「名言」有精妙的句子,是好消息也是壞消息。好消息是,幾乎每個人都知道;壞消息是,幾乎每個人都知道了。所以如何歸納自己合用,但又不落俗套的好句,需要學習辨識技巧。 |
第 14 週 |
建立自己的「原子習慣對話」一 |
找出自己慣性的應對模式,微調後,內化上堂課的「名言」,變成自己說話的特色。 |
第 15 週 |
建立自己的「原子習慣對話」二 |
延續前一堂的練習,以分組討論及成果發表,紀錄自己的成長。 |
第 16 週 |
對話的生活美學 |
如何讓情感進入說話的語句?怎麼掌握聲音、聲線、節奏,形容獨有的風格? |
第 17 週 |
衝突與共鳴 |
遭遇觀點對立、反面情緒,如何舒緩?練習如何透過故事理解,建立共振感。 |
第 18 週 |
說出只有你能說出的話 |
找出本期中,對個人最有心得的技巧,分享實際應用案例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