課程名稱: 我們住在房子裡 課程編號: 121104
課程簡稱: 我們住在房子裡 優惠類別:
授課校區: 內湖 是否新課程: Y
授課日期: 週五 特殊時間: n
使用冷氣: 特殊的時間:
學程歸屬: 家庭經營 類別: 社團
授課講師: 張耕維 次分類: 公共性
教師影片: 部落格:
講師簡歷: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碩班生、華梵建築系畢。現任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(OURs)專案、2011夏季「小小建築師」課程講師、2010 初等環境與建築設計課程助教(台大城鄉所)、2010南機場參與式設計工作坊課程助教(台大城鄉所、中正社大)、2009第一屆臺北市社區劇場種子師資、2009臺北市第十屆青年社區規劃師。
相關聯結:
課程理念: 欲裝潢、購屋、換屋、經營社區者,可藉由課程認識自己的空間使用習性,進而營造出適合的居所。
課程目標: 學院及坊間多半著重於大師們的「建築」,對每日所處的環境、居住空間,卻無太多著墨,成為我們視而不見的建築。孩童需要怎樣的生活空間?如何裝潢以符合自己的使用習慣?房子經由哪些元素,使我們認同成為可歸屬的「家」?透過彼此分享生命經驗,將其解密!
教學方式: 引導學員分享生活中的空間經驗,進而分析討論之,輕鬆達到學習效果
成績評量: 依學員課堂參與程度評量
選課要求: 本課程課堂間學員互動性高,需進行團體討論
推薦書目: 家屋˙自我的一面鏡子/克蕾兒˙馬克思著/張老師文化(2000)、建築模式語言/亞歷山大/六合出版
招生限額: 16名
學費: 學分費3000元。(凡影印講義或推薦參考書,請由班代表於班內自行決議辦理。)
其他費用: 課堂提供公用色筆、圖紙,建議學員自行攜帶習慣使用之色筆、圖本。期末如有田野實作之相關費用需自費。

第一週  中心與邊緣
「中心」、「邊緣」、「最舒適」的空間遊戲,選定及描述,讓學員互相認識。各周課程說明。
第二週  兒時記憶
學員回想描述兒時空間記憶。課堂上進行繪圖,討論構圖及表現法,再以進行空間分析,每人約8至15分鐘自述。
第三週  身體即建築
肢體語言:表現「物件」、「概念」、「建築」的身體遊戲。空間尺度、通用設計、空間感:簡報及討論。
第四週  秘密基地
描述一個屬於讓自己能歸屬、安心的空間,由言語、文字、繪畫為工具,討論發掘使「空間」轉化成「地方」的元素。
第五週  回憶中的空間
訪談、資料記錄及再現技法。二人一組,學員互訪,生命中的一段經驗(必然有場景,由訪問者描繪之)。
第六週  空間劇本
空間劇本案例說明、課堂小寫作、分享。建築模式語言說明。
第七週  空間考究學
準備一到五張能表現空間的照片,最好同上周所描述的空間,分析共同討論之。後半堂課比較自述、他述、文字、圖畫、照片等不同紀錄工具的差別(帶前幾周課堂作品)。
第八週  房子的心事
模擬建築的感受(備前幾周之圖面):如果建築像人一樣有感受,那會是什麼感受?它/她/他會感受到什麼?
第九週 現代公民學程週
本週課程另行安排,可自由選讀(未選修者視為缺席一次)
第十週  符號學
建築的外觀,如同我們每日穿著的衣服,不同的構造形式回應不同的機能問題,最後成了象徵的文化形式。課堂由各行各業的制服談起,再論及建築是如何表達空間的文化意義。
第十一週  社區地圖
四、五人一組,課堂上共同繪畫出一張地圖,後半堂課討論分析之。
第十二週  安土敦乎仁:居所
隨意選用任何表現形式,試描述現所居住的空間形式、意涵、感受、擺設變化過程等。
第十三週  旅行?抑或流浪?
與學員討論搬家、成家、搬入宿舍、入伍、出差、旅行、蜜月等不同心境下的空間遷移經驗,並試以分析之。
第十四週  理想的家屋
經幾周的自我認識,適合自己的居住空間該有哪些特質及元素?隨意選用任何表現形式,試以描述之。
第十五週  田野
如何了解他人的空間使用習慣與需求?孩子對空間的需求是什麼?鄰居對共同的空間環境是怎麼想像的?我們該如何了解這些想像?試訪談沒修過課的人,會遇到什麼問題?
第十六週  田野檢討
上周的田野裡,我們是否複製他人的想法?用了哪些方法?訪問者與受訪者之間,需要什麼樣的良好溝通工具?
第十七週  我們住在房子裡
居住的空間裡,除非獨居,否則一定有著家人、或室友、寵物。這樣的團體裡,如何經營一個共同的想像?如何透過裝潢、購屋、換屋、經營社區,營造出適合的居所?
第十八週  實作案例
學期操作回顧。正在發生的空間議題探討、學員後續可參與之計畫等討論。

友善列印